<menu id="ywwuw"></menu>
<xmp id="ywwuw">
<xmp id="ywwuw"><nav id="ywwuw"></nav>
<tt id="ywwuw"><table id="ywwuw"></table></tt>
<xmp id="ywwuw"><nav id="ywwuw"></nav>
  • <nav id="ywwuw"><code id="ywwuw"></code></nav>
  • 船海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十四五”發展規劃

    發布日期:2022-11-16


    十四五”時期學院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準確把握國家戰略需求與學校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發展的形勢,認真落實《武漢理工大學“十四五”發展規劃》,高標準對標學院“十四五”重點建設任務,進一步強化學院黨委政治功能,進一步深化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推進學院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現結合學院實際,編制學院“十四五”發展規劃。

    一、學科建設

    全面牽頭并聯合船舶郵輪中心和航運學院,扎實開展學科建設,推進工程學進入世界高水平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進入全國B+行列。再用5-10年時間實現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協同推進動力工程與熱物理學科土木工程學科建設。

    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建設成為國家一流專業;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建設成為省級一流專業。

    全面提升社會、教師和學生對我院學科專業的認可度,力爭實現招生第一志愿率大于50%、調劑率低于10%的目標。

    “十四五”期間重點建設方向:船海裝備智能制造與智慧工廠、船海裝備新材料與新能源融合技術、船海水動力與多學科融合技術。

    二、人才培養

    1、一流教學質量建設

    (1)本科教育

    以一流專業建設促進一流人才培養,持續推進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三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工作和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省級一流專業建設工作。

    依托專業教學團隊發展,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建成國家一流課程3門以上、課程思政示范課10門以上。

    序號

    課程名稱

    建設目標

    課程負責人

    建設情況

    1

    船舶管理

    國家一流課程

    成春祥

    已建成

    2

    小型無人水下航行器設計虛擬仿真實驗

    國家一流課程

    商 蕾

    申報中

    3

    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

    國家一流課程

    張尊華

    申報中

    4

    船舶阻力

    國家一流課程

    李子如

    申報中

    5

    船舶安全與規范

    國家一流課程

    朱 凌

    申報中

    6

    土力學與基礎工程

    課程思政示范課

    李 芬

    已建成

    7

    水力學D

    課程思政示范課

    劉艾明

    已建成

    8

    內燃機學C

    課程思政示范課

    賀玉海

    已建成

    9

    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B

    課程思政示范課

    張尊華

    已建成

    10

    船舶管理C

    課程思政示范課

    成春祥

    已建成

    11

    人機工程與船舶美學

    課程思政示范課

    常海超

    驗收中

    12

    中國造船史

    課程思政示范課

    常海超

    驗收中

    13

    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基礎方法及其在智能無人系統中的應用

    課程思政示范課

    馮 輝

    驗收中

    14

    救助與打撈

    課程思政示范課

    甘 進

    驗收中

    15

    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實驗

    課程思政示范課

    甘念重

    驗收中

    16

    輪機自動化系統微機應用

    課程思政示范課

    金華標

    驗收中

    17

    船舶阻力

    課程思政示范課

    李子如

    驗收中

    18

    船機安裝與檢驗

    課程思政示范課

    劉愛華

    驗收中

    19

    海洋環境載荷B

    課程思政示范課

    劉維勤

    驗收中

    20

    傳熱學D

    課程思政示范課

    呂 松

    驗收中

    21

    船體構造與制圖

    課程思政示范課

    汪 敏

    驗收中

    22

    船舶輔機

    課程思政示范課

    向 陽

    驗收中

    23

    船舶認識實習

    課程思政示范課

    吳 潔

    驗收中

    24

    測量實習C

    課程思政示范課

    趙應江

    驗收中

    25

    輪機概論

    課程思政示范課

    徐 辰

    驗收中

    26

    船舶柴油機A

    課程思政示范課

    王勤鵬

    驗收中

    督促跟進已立項校級“十三五”規劃教材后續建設工作,給予相關支持,確保各項目完成建設進度,編寫出版特色精品教材10部以上。

    序號

    已立項教材名稱

    負責人

    1

    船舶建造工藝學

    向祖權

    2

    船舶設計原理

    陳順懷

    3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英語

    陳明勝

    4

    土力學與基礎工程

    李 芬

    5

    船舶靜力學

    秦江濤

    6

    船舶結構力學

    嚴仁軍

    7

    海洋平臺建造工藝學

    李培勇

    8

    結構動力學

    王獻忠

    9

    輪機實操與評估

    徐合力

    10

    輪機維護與修理

    范世東

    11

    船舶輔機

    向 陽

    12

    船舶動力裝置檢驗

    譚祖勝

    13

    燃燒學:實驗與模擬

    張尊華

    14

    輪機概論

    張 本

    15

    海洋工程裝備概論(數字化教學APP軟件)

    商 蕾

    學院、各系所協同推進,促進科技創新類課程建設工作,新增以科技創新類為主的課程62門,按各系所青年教師(40周歲以下)人數分解任務如下。

    、室、中心

    新增科技創新類課程

    船舶工程系(含高性能艦船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19

    動力工程系

    7

    港口航道與結構工程系

    10

    海洋工程系

    5

    輪機工程系

    9

    熱能工程系

    9

    系統仿真及控制研究中心

    3

    (2)研究生教育

    依托研究生核心課程,鼓勵課程團隊編寫、翻譯適合專業使用的教材,建設研究生國家核心教材4部,具體包括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教材至少2部、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教材至少1部、水利工程學科教材至少1部。

    加大課程立項培育力度,按院內立項-提前資助-成熟申報的流程,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化課程、在線課程、公共實驗平臺課程、課程資源庫以及教學案例庫,十四五期間至少實現以下目標:

    系(中心)

    船舶系

    港航系

    海工系

    動力系

    輪機系

    熱能系

    仿真中心

    在線課程

    1

    1

    1

    1

    1

    1

    1

    公共實驗平臺課程

    1

    1

    課程資源庫以及教學案例庫

    1

    1

    1

    1

    1

    1

    1

    國際化課程

    1

    1

    1

    1

    1

    1

    1

    重點培育10個研究生工作站,爭取獲批1-2個省級、國家級研究生工作站,具體如下:

    序號

    工作站名稱

    負責人

    1

    廣西交通科學研究院

    李 芬

    2

    海軍裝備研究院

    李曉彬

    3

    武漢理工船舶股份有限公司

    裴志勇

    4

    寧波東紅船舶海洋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徐雙喜

    5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

    孫 亮

    6

    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聯合培養基地

    劉 杰

    7

    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

    高海波

    8

    武漢長江航道救助打撈局

    甘 進

    9

    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

    湯旭晶

    10

    威海研究院(招商威海船廠等)

    向祖權

    聯系與導師團隊有密切聯系的企業,簽約至少10個以上新研究生工作站。

    序號

    單位名稱

    1

    襄陽研究院(東風康明斯)

    2

    中國船級社

    3

    中船重工武昌造船廠

    4

    上海外高橋集團

    5

    廣船國際

    6

    武漢理航結構安全技術有限公司

    7

    武漢南華工業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8

    東風商用車技術中心

    9

    廣西中船北部灣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10

    寧波中策動力機電集團有限公司

    2、學生國際交流

    采取多種途徑,加大海外宣傳、聯合辦學、短期交流、校友聯系力度,吸引留學生到學院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或進行一年期的短期交流,力爭年度招收留學生人數有較大幅度上升。

    優化留學生培養過程,重點建設一批英文授課課程,建立留學生英文課程教學模塊。

    鼓勵各團隊依托科研項目,資助學生赴境外短期(三個月以上)實習,探索校-院-導師三級資助體系,資助學生開展國際交流,力爭出國交流學生比例達到15%-20%。

    3、創新創業

    將指導研究生獲取高水平成果作為導師競爭性績效考核的指標之一,鼓勵導師指導學生提升學術成果層次。

    嚴格審核研究生學術成果與學科專業的相關性。

    建立明確的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強調學位論文質量與學術成果等級,引導研究生集中精力,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力爭博士研究生發表高水平學術成果比例達95%,學碩獲得高水平學術成果比例達55%。

    設立學院創新創業基金,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鼓勵支持學生參加高水平賽事,力爭獲獎學生比例達15%-20%。承辦與學科專業相關的研究生競賽。2022年協辦“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中國研究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力爭獲得10項以上國獎。

    4、就業與校友服務

    將就業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統籌規劃,成立院長和書記任雙組長的學生就業工作組,建立學院-系-班主任導師-輔導員-學生五位一體的就業推進機制,將幫扶學生過程做實,力爭讓學生好就業、就好業。繼續秉承“一把手工程、一盤棋發展、一體化建設”的“三個一”校友工作理念,在“校友工作與人才培養相結合、校友工作與科研工作相結合、校友工作與基層黨建相結合、校友工作與服務行業相結合”的“四結合”工作模式上下功夫。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建立畢業年級學生就業臺賬,每年開展不少于10場就業指導和交流會,定點幫扶20名以上就業困難學生,同時調查記錄不少于50%畢業生和5家用人單位滿意度。

    (2)實現年學院學生就業率96%以上,在三大行業就業率65%以上。

    (3)建立學院校友工作機制和工作隊伍,成立學院校友分會和校友聯誼會,組建校友聯絡員隊伍。

    (4)每年走訪調研行業、企業和地方單位等不少于10家,掛牌實踐和人才培養基地;做好校友返校接待工作;推進行業互動、走訪和共同發展。

    三、師資隊伍與資源

    面向學科重大平臺建設,以“戰略科學家高端創新團隊”、“學科首席教授團隊”、“產學研合作特聘專家團隊”、“特色專業責任教授教學團隊”、“精品課程教學名師團隊”及“優秀中青年拔尖人才創新團隊”等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為抓手,落實領軍人才、杰出人才和優秀中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全球招聘教授和全球招聘博士/博士后工作,以及教師實踐能力和教師國際化能力提升工作,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水平。具體包括:

    1、楊建國教授、劉祖源教授、朱凌教授、李廷秋教授、陳輝教授、李格升教授和周瑞平教授團隊等各培養或引進1名領軍人才或杰出人才;

    2、以系(中心)為單位,培養/引進不少于5人成為國家級(省部級)優秀中青年拔尖人才;

    3、以團隊為抓手,系(中心)為單位,考慮學科方向、專業、學緣等因素,分年度實現全球招聘教授和全球招聘博士/博士后38-41人。

    4、加強骨干企業實踐基地建設工作,依托招商工業、中船集團等國有重大企業,以及威海、南寧、三亞和襄陽等校外合作基地,提升不少于20人教師實踐能力;

    5、強化與國際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合作與交流,依托南安普頓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學、首爾國立大學、里斯本大學等知名高校/研究機構,提升不少于15人教師國際化能力。

    四、科學研究

    1、學術論文質量

    發表論文總數超過700篇,其中重點圍繞船舶性能、船舶結構輕量化、船用復合材料、船用新能源、船舶水動力、船用動力、減振降噪、水下聲輻射等方面具有一定原創性、前沿性、突破性高水平論文超過200篇。

    2、專利轉化

    獲各類專利授權超過300項,其中發明專利不少于100項,發明專利轉化不少于70項。

    3、科研項目

    年均科研經費到款1.3-1.4億元;年均申報國家基金超過60項,年均獲批國家基金超過12項;重點支持優秀青年基金,年均不少于1項,力爭十四五實現零的突破,獲批優秀青年基金1項。新增千萬級項目4-6項。

    4、科研基地

    馮佰威副教授牽頭,圍繞船舶多學科綜合優化,申報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李曉彬教授牽頭,圍繞船舶綜合防護,申報國防特色學科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徐海祥教授牽頭,圍繞水下潛航器,申報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部級);茅云生、胡勇教授牽頭,圍繞船舶先進制造,申報湖北省或教育部工程中心1個(省部級);依托學院船舶多學科綜合優化團隊,聯合理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建設船舶多學科綜合優化高水平跨學科校級研究基地1個(校級);李格升教授牽頭,依托學院船舶新材料與新能源創新團隊,協同材料學院等建設船舶新能源創新研究中心。

    根據各系(中心)人才培養和科研需求,建設校企科技合作平臺 (包括校地研究院、校企研發中心)7個。

    5、科研獲獎

    重點團隊申報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6項,其中牽頭3項;在省部級一等獎獲批項目基礎上,十四五完成申報國家獎1項。

    6、科普教育案例

    圍繞船文化、海軍艦船、船用主機、船用新能源、船舶運維等編寫5個科普教育案例,開展20次科普教育活動。

    7、舉辦高端國際和兩岸暨港澳學術會議5次

    依托111引智計劃,圍繞綠色智能船舶、海上風電、船用新能源等主題,舉辦高端國際和兩岸暨港澳學術會議不少于5次。

    五、文化建設

    1、船海工程文化名人、理工學人故事:在校友、在校師生中挖掘名人、故事,增加典型引領效果。具體見下表:

    內涵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文化名人、理工學人挖掘整理以及“一院一品”特色文化建設

    啟動

    2個文化名人、理工學人故事:

    張尊華(教師)

    江佳炳(學生)

    2個文化名人、理工學人故事:

    王獻忠(教師)

    許長坤(校友)

    3個文化名人、理工學人故事或音視頻:

    余運增(校友)賀玉海(教師)

    甘 進(教師)

    8個文化名人、理工學人故事或音視頻,完成特色文化建設。

    (1)余運增、張尊華、江佳炳、王獻忠、許長坤、賀玉海、甘進、柴威。

    (2)以專業為引導的創新創業文化品牌建設。

    2、航海博物館:面向學校師生、社會大眾開展各種特色交流、參觀、科普活動;通過博物館網站、數字博物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積極推進航海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展示工作和文化育人功能,創建“云端看船”品牌活動。

    3、動力文化長廊:建立船海文化長廊,將船舶文化、海洋文化、動力文化以實物進行展示,讓其更有吸引力和影響力。

    4、綜合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建設

    制定《船海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信息發布管理制度》,規范學院信息發布;進一步優化平臺結構,增強信息服務功能。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附件下載:
    女同视频